12.17.2011

活著 , 學著 - 食的實作












(攝_王士豪)



原來 , 這是一群天天外食的建築藝術研究所(建築繁殖場)的研究生
後來 , 在studio94的空間實驗過程中,他們打造了廚房
簡簡單單 , 沒有任何了不起的設備....

擁有一個可煮食的空間之後, 經歷了一段小時光
然後 , 開始有人走進這個 “弄食場域”

煮素 ,  煮葷 ,  煮鹹 ,  煮甜
偶爾還有盤飾 ,  偶爾還有命名

有一天 ,  蛋糕也出現了.
那瞬間 ,  我猜想 “廚房” 這個名詞從此對生活於此的年輕建築人有了不同的意義
那瞬間 ,  我腦海中還是只有那幾個字 --- “這就是生活啊!”

生活  不過是打理好眼前的小光陰
將腳下的食衣住行盡可能 “自理就序”
然後從中發掘一些小樂趣

生活  始於“腳下照顧”啊!
(這是一位日本禪師的分享, 他說腳下照顧就意味著活在當下, 照顧好當下一切!)




12.16.2011

終究是生活











(攝  林雨祥)




從2010年夏天開始
studio94就在進行式中
它像一個生命
長大  轉變  突破  有其故事與歷史

進駐其中的空間實驗團隊-建築繁殖場的成員們
除了打造 設計  實驗 實作
不知不覺中已留下很多生活的紀錄

比如  生活裡的食   如今也變成實作的一部份  成為了一種健康的生活體驗

看到這些生活痕跡
只是讓我想到  不管我們做的是什麼  建築  設計  藝術創作 音樂 或其他任何領域
終究就是生活而已     ---   生活的寫照  生活的實驗  生活的感知!
真的 只不過如此罷了!

所以不管我們是什麼  好好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知道生活是什麼   才是根本的事.


10.01.2011

如果我們都能坐在窗台,城市景觀將非常不同

music / Henry Mancini      lyrics / Johnny Mercer
Moon River, wider than a mile,
I'm crossing you in style some day.
Oh, dream maker, you heart breaker,
wherever you're going I'm going your way.
Two drifters off to see the world.
There's such a lot of world to see.
We're after the same rainbow's end--
waiting 'round the bend,
my huckleberry friend,
Moon River and me.

9.16.2011

一群小朋友來訪!

九月十五日仁愛國小的賴柏宗老師帶著他五年級的二十八個孩子與十二位家長到訪Studio 94。這群剛從陽明山二子坪下來的孩子,是在城市中吹慣了冷氣的小孩,所以當他們一走進Studio 94時,我們就說了:「等一下吃飯的頂樓是沒有冷氣的喔!」謝謝家長與賴柏宗老師支持我們的「無冷氣午餐」。

孩子們在三樓微風輕拂的頂樓享用他們的便當。男生一桌,女生一桌,這一天,秋高氣爽。然後我聽到孩子們說:「這裡好涼快!根本不用冷氣!有風耶!」。雖然陽明山在盛夏時也真的很熱,但當空氣流通、山風徐徐時,真是宜人而舒適啊! 或許我們現代都市人的身體都太記住了冷氣的感覺,而忘記了自然風有多可愛!

後來,繁殖場的成員們跟二十八個孩子與十位家長進行QA。孩子們有人問:「你們為什麼這樣設計? 」「你們幾歲?」「 這房子有多久了?」「 這房子多大?」「 這裡可以容納多少人?」「你們為什用木頭?」......我們還讓他們去拔香草台上的九層塔,但從第一個孩子說聞起來像香菇開始,經過了很多人他們才答對這是台灣人家中常用的九層塔。小朋友!你們要加油認識更多生活中常用常見的植物或作物啊!

這天,我們的鄰人農夫曹伯伯也特別為孩子們送來了新鮮的秋葵與龍鬚菜,我們還煮了一個很好吃的栗子南瓜。沒有甚麼複雜的烹調,只有當季的新鮮與清燙的原味。然後,大家一邊吃,一邊看著眼前孕育這些青菜的農地。離開車水馬龍的都市生活,我想孩子們與家長在這裡暫時有了舒暢的田園感受吧!

後來,孩子們由建築繁殖場的成員帶領參觀了樓下的首展,每個創作者耐心地跟孩子解釋他們的想法與手法,接著還讓孩子們到不同的角落去體會不同的空間帶給他們的感覺。然後,他們休息,他們畫畫,他們聊天,他們吵架,他們寫或畫下一天下來的想法與所見.....



臨走前,帶著他們到鄰人曹伯伯的農地上,告訴他們秋葵長甚麼樣,龍鬚菜長甚麼樣,百香果長甚麼樣....農人開心,孩子們開心,打造了studio94的我們經過了一個被小朋友洗禮的經驗。很棒!
孩子,雖然只有十一歲,但我確定他們對空間是有想法跟感受的。誰說只能跟大孩子或成人談這些? 又是誰讓建築或空間議題只是大人世界中的事? 其實,孩子是可以更直接地告訴我們他在空間中得到的感受,他們更可以讓我們知道一個空間對他們是否舒適!

我們有沒有想過很多習慣在成人世界中討論的議題,事實上是可以把年齡放得更低,跟小孩子們來討論的呢? 也許我們應該多試著在一個人很小的時候,就帶著他去感受空間、討論空間,或者進而去創造空間。

有很多事,並不是年紀大了後才能學得,或才要開始學的。正如我們跟孩子說的,每個人從哇哇落地的那一刻起,就與「空間」息息相關了,而這個切身的議題怎麼會只是學空間設計的人所關心的事呢? 它是我們每個人的事。



9.07.2011

慧眼視心靈-每個人的生命傳記都是一本生物學

所有消耗心靈的也都將消耗身體!

聽過「能量醫學」嗎? 你相信我們的信念、態度,以及情感、心理壓力模式會影響特定的生理部位,從而導致疾病嗎?

凱洛琳.梅斯博士是一位研究能量醫學長達十五年的人,她在本書中融合了印度的脈輪觀、基督教聖禮,以及猶太神秘傳統──卡巴拉的生命之樹,來說明所有情緒與感受過程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潛在直覺與身體狀況。她教導我們用一種新的方式看待自己的身體與心靈,並提供許多建議與方法,因為她相信一旦心靈、身體成熟平衡,生命的景況也將隨之改變。

「生命有時讓人痛徹心扉,但從心靈層面來看,我們本來就要面對生命所呈現的苦楚。然而,在西方世界裡,我們卻常扭曲、誤解上帝對我們的計畫,反倒希望生活安逸舒適,風平浪靜。
 
我們以自身的舒適衡量上帝是否存在於我們生活中;如果我們的禱告應驗了,我們便相信上帝與我們同在。但不管是上帝、佛陀或其他的心靈導師、精神傳統,都不保證人生毫無苦痛,也並未鼓勵我們有這種想法。相反的,這些精神垂訓鼓勵我們穿越痛苦的經驗,並因這些經驗而有所成長,因為每則痛苦經驗都是一堂心靈課題.....

傳記變成生物學的這種看法,暗示著我們本身在某種程度上,也參與了自己疾病的生成.....很少人是刻意選擇讓自己生病,相反的,疾病的出現是某些行為模式或生活態度的結果,而一直到自己真的生病之前,我們並不知道這些行為模式或生活態度對自己的身體是有害的.....」

當我們開始這裡痛,那裏痛的時候,其實我們若願意捫心自問,其實我們都參與了這些痛養成的過程啊!

9.02.2011

貓之建築家





有人說這是一本比較適合成人的繪本,尤其是文字的部分。我想,是,也不是。因為只是瞄了過去卻無法全然體會的文字,並不代表孩子就不適合閱讀。也許,孩子會在心中升起更多的問題呢? 這本書,其實提問了很多好問題。不管你是不是空間設計師或建築師,或者就只是一個生活在世間環境中的人吧!貓,在此向我們提問了很多事呢!

很難得的中英日對照版,很不錯的印刷與紙張品質,很讓人不斷想再翻回來細想一次的文字....
「貓從不漫無目的的閒晃。
    最首要的就是構思 ─ 貓他心知肚明。
    .......... 
    第二,就是觀察,貓心裡很明白。
    ........
    他唯一的興趣,就是對一切都很感興趣。
    .........
    每一種造形應該都有理由,也有它的機能。
    只是,有些東西
    不再維持最初的形狀,
    也無法發揮原有的機能。
    ..................
貓認為不管怎樣,我們都不能忽視周遭的環境......」

養過貓的人都知道,貓很喜歡待在制高點,牠是一個遊走空間的高手。所以我們想不到的點,都會是牠用來觀察的哨站。如果你觀察過貓,或許將更容易走進這本書中描繪的景象與提出的問題。

貓,不管怎麼說,是一個絕佳的空間使用者。牠探索,牠嘗試,牠選擇,牠實驗,牠感受,牠體會,牠變換,牠忽高忽低,牠來去無蹤,牠優雅行進,牠沉思尋覓......如果我們也照牠的行徑、動線與高度在環境中生活,或許我們看到的景象、線條、比例、衝擊與風景,將會相當不同呢!!!!

8.31.2011

工具...其實意義深遠啊!



(左圖   穴鑽│用來在鐵板上開洞  創作者│游騰延)


如果從考古跟人類學的探究來回顧史前史,我們的祖先其實是活在猛獸的威脅與陰影下,只靠著採集植物或獵捕小型動物,撿拾大型猛獸吃剩的殘渣,吃力辛苦地活著的...

而這樣聽來相當軟弱無助的祖先們,戰勝了各種客環境的挑戰,成功的活下來,並且還支配著地球,是如何辦到的呢? 原因就來自「工具」。

我想這也就是為什麼當研究黑猩猩的珍古德博士發現黑猩猩會使用工具來掏食白蟻時,會如此的驚喜。因為「創作並使用工具」這事件,許久以來,都被認為是只有咱們人類會的絕活.....

哪啊哪啊 神去村

有一天,建築繁殖場的劉佳豪在我的電腦旁放下了這本書。他說:這是一本我兩天就看完的書。後來,我也看了。在此鄭重推薦!

由日本直木獎才女三浦紫苑所寫的這本狂掃日本文壇的佳作,讓人感動,也讓人發笑。雖然在閱讀之前就知道這是個虛構的村落,但仍舊勾起了滿心的嚮往。

今年三十五歲的三浦紫苑創作此書時,不只參考了許多白皮書,更實地遠赴山林。據說「神去村」是以關西地區的三重縣境,靠近奈良縣交界處為背景,所以「哪啊哪啊」有著關西腔的輕腔軟調,也提示著神去村山林生活中的緩慢自在步調。作者專訪曾表示:「這緩慢步調的語感,切中符合了山林以一百年循環發展及經營的價值觀,獻給對自己未來沒有想法、沒有目的,甚至感到人生沒意義的人。」


書中有很多既警世,又深具生命哲理的話。比如說我們在山林工作的人,再怎樣繁忙,樹也不會因此長得更快。這讓我想到人啊! 一個人的成長與生命經驗的累積,不也是如此? 可惜那麼多現代人相信著一切都能速成。

8.29.2011

日本頭家_團隊的電影沙龍











你對日本存有很多幻想或迷戀嗎?還是你也像比利時女作家艾蜜莉諾彤ㄧ樣,曾把日本當成情感上的故鄉?


這部改編自艾蜜莉諾彤暢銷小說的電影【日本頭家】(Fear & Trembling),描述的就是作者對日本文化的憧憬與情感是如何在日本某家大企業實習時一一幻滅。


【日本頭家】活靈活現地刻畫出日本的職場生態與男尊女卑的現實,以及人心的封閉冷感。當年此書在法國一上市,便引起了許多大小媒體絡繹不絕的討論,讓許多哈日的法國人也對自己既有的認知,打了個問號。這部電影在歐洲引起的旋風顯然比在亞洲強烈了很多。不過,不管原著作者當年在日本會社受了多少委屈,那些經驗最終成就了一個作家的誕生。恭喜艾蜜莉諾彤!


8.25.2011

鄰人






每處
總有鄰人

studio94
當然也有

這鄰人
天天來去
年過九十

每回開口
就是人生

久而久之
我們多少都知道了
她 身為農婦的辛苦人生

鄰人
其實是我們的第一個觀眾

而我們
則是她逮著了就盡情傾訴的聽眾

自發的能力






人為什麼會失去對「生活」最敏銳的那種感覺?

有一部分原因或許是因為住進了「被規劃」的生活空間與環境,因而逐步地失掉了「自發」的能力,徒留「隨波逐流」的茫然與不知。

因此,走出一種甚麼都被規劃好的生活動線,自發性地去尋找自己感官的節奏與活動的方式,也許可以幫助我們找回那對分毫之差的敏銳感。

8.24.2011

無事恆常不變






蘇格拉底與幾位朋友聚會時,他向一位學問淵博的女巫問到了一些事。有人說這位女巫其實是柏拉圖虛構出來的人物,目的是將他自己的哲學透過一位有點神祕色彩的人來訴諸大眾。

總之,這位女巫在回答蘇格拉底的問題時,說了這麼一段話─

我們以為每一個動物在他的一生中,前後只是同一個東西。
比如一個人從小到老,都只是他那一個人。
可是雖然他始終用同一個姓名,
但在性格上,他在任何一個時刻裡都已不是原來的他了。


他繼續不斷在變成新人,也繼續不斷地讓原來的那個他死滅,
比如他的髮骨血肉,乃至於全身都在一直變化中...


不僅是身體,心靈也是如此。
他的心情、性格、見解、慾望、快樂、苦痛與恐懼也都不是常住不變的。
有些在生,有些在滅。


就連我們的知識全部也是有些在生,有些在滅,
這使我們在知識上,前後從來不是同樣的人,
而且其中每一種知識也常在生滅流轉中。


我們所謂的「學習」或「重新收藏」
就是假定過去有過的知識可以離去。


遺忘使知識離去,學習則喚起一個新的觀念來替代那個離去的觀念。
然後我們也學著把前後的知識維繫住,使它看起來存在著某種關聯性...

首展牆上_by 王士豪

這個展覽最重要的是要看見空間中的"人味"...



















用一雙手開始_首展牆上的字

在studio 94

一切
都以一雙手開始

所以出手前
要思考清楚

出手後
要膽大心細



8.22.2011

studio94_ 口

 
Studio 94有很多"口"
窗口  破口  出口

希望
我們的人生也是這樣
不被封死在某個局裡
而是充滿了出口

所以我們能夠
走出這裡
看見那裏
轉進那裡
發現這裡
繞過這裡
眺望那裡

生命
應該有無限的可能

在進行式般的空間打造中繼續奮鬥

高溫超過三十七度時
仍然繼續奮鬥!

這就是studio94的成長史....

希區考克的"後窗"-吳志強的分享

熱到不行的午後,吳志強在團隊電影沙龍中分享了經典老片(1954年)希區考克的後窗Rear Window )

窗,在studio94裡扮演著無比重要的腳色。在空間的塑造與推演上,它幫我們破,幫我們立。它不只是空間與向度的延伸,也助長情感與事件的衍生。它,更是生活舞台的魔幻出入口。

希區考克的後窗,將窗的迷人與窺看的糾結層層挑起。這讓我想到如果生活的四處有著萬般窗口,那我們的日子就像不散場的戲一樣,終其一生都更像是在生命的劇場中遊走。窗,空間中的神奇之作!

"後窗"被許多人視為希區考克最扣人心弦的一部作品,而在它首映後的六十多年來看,仍然覺得不賴啊!這其中或許參雜了點所謂的懷舊之情吧!那時的人心世道,那時的生活悲欣,那時的寂寞貪嗔,與今日,又有何不同呢?

文溫德斯的"慾望之翼"_王士豪的分享

首展開展後的第一次電影沙龍,士豪選的是經典之作"慾望之翼"。

導演文溫德斯去年才來過台灣,而這部曾獲得坎城最佳導演獎的影片,在十幾年後重看的最大感觸是每一個鏡頭真的都是一張好照片,我想這絕對跟溫德斯年輕時在巴黎學畫的經驗有關。

文溫德斯是一個有著豐富過去的人。在醫學跟哲學的背景下,又有著音樂與藝術的素養,使他在世界影壇中成為獨樹一格的導演。

他的精彩人生不輸給他的電影!

溫德斯曾說:「經由我手的每一幅圖片都可以是一部電影的第一個鏡頭。」真的啊!

難怪最後他找了藝術攝影家做為他的終身伴侶!



流動中的空間表情 by吳緯鴻




studio94_角落




8.21.2011

童心不枯竭_音樂啊!音樂

司馬遼太郎在提到明治時期對日本音樂教育有絕對性影響的伊澤修二時說:「伊澤曾是日本工部省裡的建築專家,但卻在二十三歲時轉到文部省,並在第二年留學美國,到麻省就讀師範學校,後來還到哈佛去研讀理化。三年多後回到日本的伊澤,立刻讓東京師範學校的內容脫胎換骨,並努力地振興日本音樂,推手建立了現在的東京藝大。三十歲那年,伊澤還編了小學歌唱集,同時始終致力於邀請國外音樂家到日本交流彼此的專業...」

曾經也擔任過台灣總督府學務部長的伊澤修二帶給小說家司馬遼太郎很深的啓發,所以每當有人問到他關於音樂教育的問題時,他常會這麼說:「我們人的內心,同時具有童稚與成人的特質。藉由童心的部份,我們談戀愛、接觸藝術、創造科學技術與藝術,更進而闡述正義。正因如此,大人終其一生不應該讓自己心田裡至純的童稚枯萎,只要這個童心不死,心中的感性就不會衰退。而讓一個人始終保有童心的良策之一就存在音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