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5.2011

鄰人






每處
總有鄰人

studio94
當然也有

這鄰人
天天來去
年過九十

每回開口
就是人生

久而久之
我們多少都知道了
她 身為農婦的辛苦人生

鄰人
其實是我們的第一個觀眾

而我們
則是她逮著了就盡情傾訴的聽眾

自發的能力






人為什麼會失去對「生活」最敏銳的那種感覺?

有一部分原因或許是因為住進了「被規劃」的生活空間與環境,因而逐步地失掉了「自發」的能力,徒留「隨波逐流」的茫然與不知。

因此,走出一種甚麼都被規劃好的生活動線,自發性地去尋找自己感官的節奏與活動的方式,也許可以幫助我們找回那對分毫之差的敏銳感。

8.24.2011

無事恆常不變






蘇格拉底與幾位朋友聚會時,他向一位學問淵博的女巫問到了一些事。有人說這位女巫其實是柏拉圖虛構出來的人物,目的是將他自己的哲學透過一位有點神祕色彩的人來訴諸大眾。

總之,這位女巫在回答蘇格拉底的問題時,說了這麼一段話─

我們以為每一個動物在他的一生中,前後只是同一個東西。
比如一個人從小到老,都只是他那一個人。
可是雖然他始終用同一個姓名,
但在性格上,他在任何一個時刻裡都已不是原來的他了。


他繼續不斷在變成新人,也繼續不斷地讓原來的那個他死滅,
比如他的髮骨血肉,乃至於全身都在一直變化中...


不僅是身體,心靈也是如此。
他的心情、性格、見解、慾望、快樂、苦痛與恐懼也都不是常住不變的。
有些在生,有些在滅。


就連我們的知識全部也是有些在生,有些在滅,
這使我們在知識上,前後從來不是同樣的人,
而且其中每一種知識也常在生滅流轉中。


我們所謂的「學習」或「重新收藏」
就是假定過去有過的知識可以離去。


遺忘使知識離去,學習則喚起一個新的觀念來替代那個離去的觀念。
然後我們也學著把前後的知識維繫住,使它看起來存在著某種關聯性...

首展牆上_by 王士豪

這個展覽最重要的是要看見空間中的"人味"...



















用一雙手開始_首展牆上的字

在studio 94

一切
都以一雙手開始

所以出手前
要思考清楚

出手後
要膽大心細



8.22.2011

studio94_ 口

 
Studio 94有很多"口"
窗口  破口  出口

希望
我們的人生也是這樣
不被封死在某個局裡
而是充滿了出口

所以我們能夠
走出這裡
看見那裏
轉進那裡
發現這裡
繞過這裡
眺望那裡

生命
應該有無限的可能

在進行式般的空間打造中繼續奮鬥

高溫超過三十七度時
仍然繼續奮鬥!

這就是studio94的成長史....

希區考克的"後窗"-吳志強的分享

熱到不行的午後,吳志強在團隊電影沙龍中分享了經典老片(1954年)希區考克的後窗Rear Window )

窗,在studio94裡扮演著無比重要的腳色。在空間的塑造與推演上,它幫我們破,幫我們立。它不只是空間與向度的延伸,也助長情感與事件的衍生。它,更是生活舞台的魔幻出入口。

希區考克的後窗,將窗的迷人與窺看的糾結層層挑起。這讓我想到如果生活的四處有著萬般窗口,那我們的日子就像不散場的戲一樣,終其一生都更像是在生命的劇場中遊走。窗,空間中的神奇之作!

"後窗"被許多人視為希區考克最扣人心弦的一部作品,而在它首映後的六十多年來看,仍然覺得不賴啊!這其中或許參雜了點所謂的懷舊之情吧!那時的人心世道,那時的生活悲欣,那時的寂寞貪嗔,與今日,又有何不同呢?

文溫德斯的"慾望之翼"_王士豪的分享

首展開展後的第一次電影沙龍,士豪選的是經典之作"慾望之翼"。

導演文溫德斯去年才來過台灣,而這部曾獲得坎城最佳導演獎的影片,在十幾年後重看的最大感觸是每一個鏡頭真的都是一張好照片,我想這絕對跟溫德斯年輕時在巴黎學畫的經驗有關。

文溫德斯是一個有著豐富過去的人。在醫學跟哲學的背景下,又有著音樂與藝術的素養,使他在世界影壇中成為獨樹一格的導演。

他的精彩人生不輸給他的電影!

溫德斯曾說:「經由我手的每一幅圖片都可以是一部電影的第一個鏡頭。」真的啊!

難怪最後他找了藝術攝影家做為他的終身伴侶!



流動中的空間表情 by吳緯鴻




studio94_角落




8.21.2011

童心不枯竭_音樂啊!音樂

司馬遼太郎在提到明治時期對日本音樂教育有絕對性影響的伊澤修二時說:「伊澤曾是日本工部省裡的建築專家,但卻在二十三歲時轉到文部省,並在第二年留學美國,到麻省就讀師範學校,後來還到哈佛去研讀理化。三年多後回到日本的伊澤,立刻讓東京師範學校的內容脫胎換骨,並努力地振興日本音樂,推手建立了現在的東京藝大。三十歲那年,伊澤還編了小學歌唱集,同時始終致力於邀請國外音樂家到日本交流彼此的專業...」

曾經也擔任過台灣總督府學務部長的伊澤修二帶給小說家司馬遼太郎很深的啓發,所以每當有人問到他關於音樂教育的問題時,他常會這麼說:「我們人的內心,同時具有童稚與成人的特質。藉由童心的部份,我們談戀愛、接觸藝術、創造科學技術與藝術,更進而闡述正義。正因如此,大人終其一生不應該讓自己心田裡至純的童稚枯萎,只要這個童心不死,心中的感性就不會衰退。而讓一個人始終保有童心的良策之一就存在音樂之中!」

首展_收藏以紀念 by 張復嘉









佈展那天,從南藝大趕回來的張復嘉,帶著我們先前覺得應該會很頭痛的展品<一堆抽屜>,回到了studio94。



當他一一打開他的展品,並讓我們看見每個抽屜裡的東西時,我瞬間有點說不出話來 ... 因為他收藏了比我想像更多的回憶。從我們大家一起工作到現在,一起聽過的音樂,一起看過的電影,英文沙龍中一起聽過的謎題,從studio94五月以來有過的大小活動,他都收在抽屜裡了。


老師常說生命要有厚度與強度,我想某種程度「回憶」或者所謂的「經歷」都在幫我們累積那所謂的厚度與強度吧!








首展_劉佳豪的“書寫意識”





首展中的聲林 by 繁殖場吳志強


一個從開始就堅持要以「聲音」為主體的參展者,即使大家曾覺得在技術跟內容上都可能面對太大的時間壓力,他還是不作他想地只想以「聽覺」來表達他進駐到studio94參與打造過程後的感受,這位參展者是建築繁殖場要升上研二的吳志強。

對於他的堅持,
以及如期完成,
敬禮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