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3.2012

盛夏少年學堂第六堂課 ─ 曾經,有個東西叫底片


有人已經不知道底片是什麼」也許不是天大的事,但它的確嚇到了本堂的老師施昀佑。當少年學堂中三個國一的孩子說他們不知道底片是什麼時,其實我還想起了這幾年來負責為我們季刊調整影像色調的楊鎮豪跟我說過的:「黑白暗房曾如一夜蒸發般地消失在攝影的世界中,當時我忽然好迷惘啊!」這堂課,本來叫做「攝影的精神」,但在開課的前幾天,施昀佑老師忽然決定要讓每個人使用120相機,並且走入暗房,理解什是顯影定影與放大機。我們在這堂課裡,回到了一個數位影像開始前的時代。那個時代,有種重要的東西,叫做底片。  本堂講者│施昀佑      特別感謝台大攝影社

烈日高照的一天,少年學堂移師台大校園。本來可能是要在陽明山的課堂中討論的攝影精神,變成了一堂外拍課。這一天的拍攝工具,不是數位相機,而是施昀佑老師帶來的120相機(註一),當然我們也不用記憶卡,所以一開始老師除了介紹相機,讓大家體驗快門線按下的瞬間是什麼感覺之外,還介紹了甚麼是底片。

等到這些工具與技術問題稍作釐清後,老師要大家兩兩一組,預備著等一下要開始進行的互拍肖像。由於拍攝肖像並非易事,所以施昀佑老師給了大家一點時間,讓同組的兩人可以先溝通彼此對肖像拍攝的方向與細節。接著,在老師已經設定好的120相機前,少年們首次在垂直觀景窗中看著鏡頭前的影像。今天,大家是拍攝者,也是被拍者。所以,既能體會拍攝者要如何讓被拍者放鬆自在,擺出自然的表情跟動作,也能體會到被攝者的不自在跟緊張。「看」與「被看」的關係在這個肖像拍攝的過程中不停發酵。





│在老師口中必須溫柔對待的120相機,陪著少年們在高溫中記錄下他們的青春黑白肖像。比起數位相機可以按個不停地拍攝習慣,這一天的肖像照,每個人只有三次按快門的機會。




在少年學堂中最年輕的孩子與老師不過相差十歲,但是底片對他們來說已為火星文。這堂課並非是要讓孩子們回到數位開始前的底片時代,但藉由理解一個技術跟工具的演變過程,孩子們也許可以更珍惜他們現在擁有的方便,然後去想想這個方便的背後有著什麼樣的得失吧!
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暗房裡,緩慢的顯影過程讓少年們直呼神奇,因為與他們自小享受的數位生活相比,這祕室裡流竄著如此多陌生的味道、光線與手感,以及一個從未知曉的「過程」。曾經,照片是這樣來的,修圖是在放大機下做的。曾經,熱愛攝影的人,每拍一張照片都要花時間好好想一想,因為每一張底片都是錢。


當天在大家分組使用暗房時,施昀佑老師搬出了許多攝影集,他把這些書攤在桌上,語重心長地跟大家說閱讀攝影集就像是在讀一首詩,或是聽一首歌。然後他以台灣攝影師沈昭良攝影集「玉蘭」為例,帶著少年瀏覽全書,並點出其用心與創意之處。
這一天的黃昏,施老師跟台大攝影社的大哥大姊很努力地為大家吹乾放大好的幾張照片。興奮之中,攝影好像不再只是這一天前的數位世界,少年在汗流浹背的暗房經驗中,看到了自己在「看與被看」下生成的影像,並且知道了原來攝影曾經需要一種東西,它叫做底片。
註一│120相機通常是指中型片幅相機,格局方正且底片面積較大,可以沖印出比規格較大的相片並能保持影像品質,因此通常在拍攝肖像時會使用它。

所謂的老師
並不是一個知道怎麼去教未知的人
而是可以把學生心中的某種問題
重新再創造出來
並且弄清楚
以此為業的人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
老師的策略是
把學生無法用語言說清楚
但是知道的事情
由他來再做確認

所以一個老師要擅長的事
是把人們心中壓抑著
阻礙著了解真知的各種可能
一一摧毀
這就是為什麼老師要比學生問更多問題的原因
 
                                                       / 節錄自柏拉圖「米諾」
                 │ 米諾是柏拉圖的老師蘇格拉底與年輕人米諾的對話
                   
內容其實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品德教育」
                   
比如人為什麼不要殺人等等

1 則留言:

  1. 感謝sarina的整理,好想念山上的空間,也好想念大家>"<

    回覆刪除